世界风云录 —从德国统一到二战结束
三十三、凡尔赛法国雪恨,德国低头受惩罚
其实对于一路溃败要求媾和的德国,英美法心情各不相同。
法国要报普法战争和在凡尔塞宫宣告德国统一的羞辱之仇。但英国不这么想,他能从德国身上捞到的只能是非洲的殖民地和中东,非洲基本上拿到了,奥斯曼也已坍塌,德国一投降,就再与此无关了,下一步还要用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。美国的想法更是不同,它操心的是如何制衡英法,贯彻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,建立以自己为主的国际新秩序,所以,德国求和时首先直接找美国。
另外,还有四个不得不考虑的事,一是德国还有抵抗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,防线还没有被完全击溃,若要完全击毁德国,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,也会给自己一方带来巨大的损失。二是协约国国内的反战浪潮也是一路高涨,特别是法国,早点结束战争也是政治的需要。三是不想让被逼急了的德国变成革命后的苏俄一样。四最关键的是列宁希望借助德军的力量,对抗协约国军队给他带来的额外压力,并已授意主导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的契切林与德国驻俄大使卡尔·赫弗里希接洽,并且拟出了一份《布列斯特和约》的附加条约,明确苏俄需向德国支付 60亿马克战争赔款。该赔款以实物、黄金或工业品形式交付,分五期偿还,最终付款期限为1918年底,目的是争取与德军达成合作。
所以,先停战,是必然的选择,至于其它,稍后再说。
《康边停战协定》于签订当日11时生效,核心内容如下:
1、军事行动终止:
双方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。
德军需在15天内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时、法国、卢森堡及阿尔萨斯-洛林地区。
德军3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及右岸桥头堡,由协约国军占领。
2、领土与撤军:
德军需从东线撤出,包括奥匈帝国、罗马尼亚、土耳其领土及东非战区,返回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。
驻扎在战前俄国领土的德军需在协约国认为适当时返回德国境内。
德军需完整交出陆海空军主要装备及运输工具,包括巡洋舰、战列舰、驱逐舰、潜水艇234艘,空军全部飞机,以及5000门大炮和大量枪支弹药。
需在两周内交出性能完好的火车头5000个、车厢15万个、卡车5000辆。
3、战俘与平民处理:
协约国军队战俘应立即遣返,德军战俘由协约国安置。
德国需释放所有被拘留的平民。
4、条约废除:
废除1913年8月10日签订的《布加勒斯特条约》和1918年3月3日签订的《布列斯
特和约》,解除德国与苏俄的条约约束。
战争结束,除部分协约国军队在苏俄与白军合作打击红军外,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善后。
战争中法国军人死亡140余万,受伤400多万;英国死亡约74.77万人,受伤约210万(含殖民地军队);美国死亡约11.4万人 受伤约20.4万人;德国死亡约200余万人,受伤约420万人。中途退出的俄国死亡约220余万人,受伤约为495万。
各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德国、奥匈帝国、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成了协约国餐桌上的几道菜,只能是眼睁睁地等着英法美等胜利后的协约国前来分食。
法国作为战争的主战场,不光是人员有巨大损失,经过旷日持久的炮火洗地,无数房屋、道路、桥梁等也都被毁严重,可谓是满目疮痍,损失巨大。另外,法国还欠美国近40亿美元,欠英国30多亿美元,欠本国人民“爱国公债”等1000多亿法郎。由于俄国革命,法国在俄的投资约113亿至140亿法郎也泡了汤,好端端的债权国沦为了债务国。如何赔偿、赔偿多少、如何惩处,以及在什么在方进行商谈等一系列问题,首先由法国拟定。
法国提出了方案,并将商谈地址定在了凡尔赛宫。
《凡尔赛和约》1919年1月18日开始商谈,法国、美国、英国(俄国未参与)是会议主角,日本、意大利、中国等作为配角参与,会议主席是克雷孟梭。
法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,就提出了以莱茵河分界,像1897年一样,在其左岸建立受法国保护的莱茵河共和国,作为德法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,保护法国不再受到德国侵犯。其余的则是2090亿战争赔款等等。
方案非常严苛。法国显然是要将德国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,确保德国失去侵犯能力。
英国和美国心想不能由法国说了算。为此和会期间,克雷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·乔治、美国总统威尔逊发生多次激烈争吵,期间威尔逊还愤愤然表示要乘坐美国军舰回国。
为了安抚法国,英国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,就是在莱茵河右岸划出50公里的区域实行非军事化管理,另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一段时间,期限5年、10年、15年不等。
几番争论之后,法国也不好过于坚持,就让英美两国签字担保。英国签了,美国却卡在了参议院。法国不放心,就像当年与俄国签订盟约制约德国一样,与波兰用经济等手段与自己捆在一起。
当然,对德国军队数量等进行严格限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。
《凡尔赛和约》虽多有无法尽善之处,但终于完成商谈,交到德国外交部长布罗克多夫·兰曹手中。德国无权修改,不同意也不行,只有签字认可的权利。
《凡尔赛和约》6月28日正式签字,生效日为1920年1月10日。
《凡尔赛和约》的主要条款:
一、领土调整
k1体育1、阿尔萨斯-洛林归还法国。
2、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,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归属。
3、莱茵河西岸50公里内为非军事区,德国不得设防。
4、德国承认波兰独立,将波兹南省大部分地区划归波兰;但泽被宣布为国际自由市。
5、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独立,并放弃对西里西亚的宣称。
二、军事限制
1、德国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,且不得拥有重炮、坦克等重型武器。
2、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,军官团人数限制在4000人以内。
3、德国海军仅保留6艘战列舰、6艘轻巡洋舰、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,潜艇部队彻底解散。
4、德国不得拥有空军,禁止生产或进口飞机及相关材料。
三、战争责任与赔款
1、德国承担战争全部责任。
2、德国需支付1320亿金马克赔款,赔款委员会负责分配。
四、海外殖民地
1、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协约国以“委任统治”形式瓜分,主要被英、法、日等国控制。
2、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被转让给日本(引发中国五四运动,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)。
五、国际联盟
1、德国不被允许加入国际联盟。
2、成立国际联盟。
六、其他条款
1、德国需交出战争罪犯,由国际法庭审判。
2、德国需拆除西部边境的防御工事,仅保留东部边境部分防御设施。
3、德国需接受协约国对其经济的监督,限制其工业生产能力。
在这场战争中,美国作了充分准备,数千吨芥子毒气都运到了法国,计划在1919年对德国发动总攻时使用,结果还没能投入战场,德国就投降了。战场形势的变化,超出了美军设计的时间节点。美军在战场上较小的损失,以及英法两国作出了相应的防范,没让美国在给德国最后一击中夺走主导权,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话语权也相应地受到了制约。
尽管威尔逊打着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的旗帜,认为和约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厉,可能会激发德国的复仇心理,导致未来战争的爆发,但却无法左右英法两国的立场,所以没有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上签字。
威尔逊主张的“十四点和平原则”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中没能得到完全体现,如航行自由,英国就不答应。至于为设立国际联合机构而“国家不分大小、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”的条款,更是无法落实。英法在非洲占领的殖民地、根据《伦敦条约》瓜分的奥斯曼帝国领土,等等,吃到嘴里又岂能吐出?何况美国之前通过美西战争,抢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、菲律宾、波多黎各和关岛,15年和16年又占领了多米尼加和海地,控制了巴拿马运河,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,又怎能不让英法心存异议。
威尔逊没有放弃,各方面都作了一些妥协。但因其拒绝吸纳美国共和党领袖洛奇参与代表团,导致参议院共和党势力强烈反弹。洛奇针对《凡尔赛和约》提出15条保留条款,核心诉求是维护美国主权独立,避免过度卷入国际义务。这些条款直接针对和约中国际联盟(国联)的集体安全机制,尤其是第10条(成员国有义务维护彼此领土完整)和第11条(国联可采取行动维持和平),未被接受后参议院以7票之差否决《凡尔赛条约》,美国因此也未能加入国际联盟。
国联由英法意日担任常任理事国,威尔逊白白辛苦一场。
不过,美国向英、法等出售武器、弹药、粮食、工业品等物资,从战争开始到结束,贸易额由8亿美元增至32亿美元,成为欧洲最大的供应商。另外,美国向协约国提供约100亿美元贷款,并暗中加强黄金储备,以期战后转化为对欧洲的经济控制权,为美元取代英镑和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奠定基础。
美国参战也积累了现代化战争经验,让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扩张。
1921年,美、英、日、法签订了《四国条约》,拆掉了英日同盟,解除了美国在东亚扩张的阻碍。1922年,美、英、日、法、意签订《五国海军条约》,将主力舰吨位比例限制为5:5:3:1.75:1.75,彻底打破英国的海军霸权,使美国海军与英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。
毕竟战争胜利得益于美国的资金、物资援助和军队参与,英法借的美债又太过巨大,一时也还不上,需要展期和优惠,也就成了美国手中重要的筹码。
英国通过一战所得不菲,通过《凡尔赛条约》获得了德属东非、喀麦隆部分地区、多哥部分地区、德属西南非洲、美索不达米亚、巴勒斯坦和德属太平洋岛屿部分地区的委任统治权,海外属地增加了近260万平方公里,人口增加了1300万,成了名实相符的日不落帝国。
一场战争打掉了四个帝国(俄罗斯帝国、德意志帝国、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)和四个相应的王朝(罗曼诺夫王朝、霍亨索伦王朝、哈布斯堡-洛林王朝、奥斯曼王朝),让威廉二世懊恼不已:当时一时冲动,为奥匈帝国开出了空头支票,虽然后来尽力阻止事态恶化,但尼古拉二世却死活不给面子,与英国沟通,英国也不作丝毫让步,以至于不可收拾。
后悔是后悔,威廉二世总觉得事情并不简单。
威廉二世从1918年的一本书《日本的问题》中,得知与美国国务院经常打交道的亚瑟教授1913年出过一本书,内中提到了英、法、美三国早在1897年就签有协议:如果德国与奥匈帝国因泛德意志主义发动战争,美国将无条件提供支持。仿佛让威廉二世瞬间大悟:英国看不得德国快速发展与强大,早就在蓄谋围堵和打击德国了,而藏在英法后面的推手就是美国以及它的华尔街金融财团。
威廉二世一直怀疑共济会和犹太人,以及他们控制的国际金融网络(如华尔街)。他认为共济会试图通过金融手段控制世界,而英国的统治阶级又是“被犹大腐蚀的共济会成员”所掌控。
他想,说不定塞尔维亚黑手会制造的萨拉热窝事件,就是他们做的圈套呢。
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。即使有,他又能如何?又谁叫他往里钻?本是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局部争端,他却头脑发热非要呈强,对俄国宣战,进攻法国和比利时。
至于战争失败的原因,他同意鲁登道夫回忆录中的话, 以及1919年兴登堡在国会听证会上相同的说法:“德军在战场上未被击败,而是被后方的革命者和‘非德国势力’从背后捅了一刀。”至于军事资源耗尽、盟友崩溃,以及协约国的压倒性优势,反倒不愿考虑。
其实这种说法,早在1918年11月,总参谋部少校路德维希·贝克就说过:“在战争最困难的时刻,蓄谋已久的革命-对此我坚信不疑-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。”这种说法在军界高层具有代表性,并形成了共识。